《驻京办主任》的作者王晓方是辽宁人,也许是北方汉子的关系,他的作品中没有了同为湖南人的王跃文和阎真的辗转低沉,整部小说基调还算明朗。和《国画》中的虚无空幻比起来,《驻》显得踏实而沉稳:“丁能通不觉得人生是什么过眼烟云……明明是步步为景嘛,只不过景致各有不同罢了。”
如果非得总结一下两部小说的中心思想的话,《国画》在官场乃至于人生“得”与“失”之间做了最好的注解,而《驻京办主任》小说起始就揭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和珅左右逢源、诡谲圆滑,然而丁能通认为和珅不知收敛,没给自己留后路,然而他,丁能通,可谓人如其名,名副其实的神通广大,却是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步步为营,不会盲目激进,确实如此,他也做到了,他的顶头上司觉得他好使、放心,他的对手抓不住他的把柄,他的下级忠心耿耿,妻子情人都玩得转,文中处处流露出丁能通的自得之感,野心勃勃的他心想“只要自己在北京打开局面,别说市长肖鸿林了,就是市委书记王元章也得围着自己转。”
然而最终,他竟然像那《红楼梦》的判词一样,“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王熙凤可惜的是她生在末世,又是女儿身,没能施展一番作为,对于丁能通来说,他悲哀的是世事不由他左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他自以为自己能远离官场倾轧的喧嚣,然而东州的风暴最后还是波及到了京城的自己,弄了一个两手空空,和王熙凤一样,“聪明”又有何用?枉自算计了大半天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趣的是《驻京办主任Ⅰ》的结尾竟然与《国画》如出一辙,
当丁能通蹒跚到西洋门下时,却一个人也没有,他抬起头,望着汉白玉精雕细刻的拱形石门,懵懵懂懂的,一时竟不知身在何处。(《驻》)
朱怀镜抬起头,望着炫目的太阳,恍恍惚惚,一时间不知身在何处。(《国》)
在描述权势旁落的时候,文字也很类似:
驻京办不能回去,丁能通一个人整天呆在家里看书,原来觉得前呼后应都是朋友,如今偌大个世界,似乎只有书房属于自己了,所有的朋友都说忙,丁能通第一次感到世态炎凉,内心世界无比孤独。(《驻》)
每当他独坐在书桌前,总感觉这逼仄的书房容不下他内心疯长的孤独。他没日没夜地体味孤独,便越来越觉得孤独是一种可以触摸到的实物了……(《国》)
“书房”、“书房”,所以说终究是文人,文人写的官场小说在面对类似的情景时怎会没有心息相通之感呢?
说到为官之道,二者都颇有心得,《国画》中提到的“生态圈”可谓是经典之语。“围绕权力人物,都会形成一个生态圈,衍生各类物种。权力人物一旦失势,生态圈就不复存在了,那些赖以生存的物种就会退化、变种、迁徙、绝迹......”
对于这一心得,《驻京办主任》说的就更直接了,“这年头要想当大官,就要结交权贵;要想发大财,就得结交大款”,“事事以领导满意为宗旨,事事以招商引资为取舍,事事以项目服务为目标”……说白了,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要跟对人,还要会哄人。
本来还想把小说中的一些为官之道总结一下,后来想想罢了,自己只是纸上谈兵,实际上朋友中也没有为官之人,更不用说像小说中描写的位于一个城市权力顶峰的人物了。再说,对于这些实在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场小说中透露出的文人意识。
在描述官场上众生众相上,《国画》与《驻京办主任》确实都入木三分,即便没有接触那样的一类人,看着这样的描述,也经常会忍俊不禁,为那寥寥数笔的勾勒而叫好。
丁能通赶紧伸出双手谦卑地说:“周大哥,幸会!幸会!” 周永年客气地伸出手,带着警觉而傲慢的笑容说道:“驻京办主任可不简单,个个都有左右逢源、纵横四海的本领。”
(《驻京办主任Ⅰ》)
难得这“警觉而傲慢”!《国画》中这样的经典段落更是很多,更属上乘。
虽然《国画》、《驻京办主任》不像《官场现形记》以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那样以讽刺为目的,其中还是不乏讥讽与自嘲。
像《国画》中有许多这样精彩的段落,以前看网络版本的时候我都把它们随之copy了下来:
1.官场的握手,大概同好莱坞影星的飞吻差不多,没感情含量,只是习惯动作。
2.有时候最大的法不是宪法,而是看法。上司对你有看法了,你就完了。有本事你就马上换地方,别等着人家来修理你。不然你就只好死牛任剥了。
3.用老人压新人,甚至用死人压活人,这在官场似乎是老套路了。
4.不让任何下属有接触上级领导的机会,好像怕谁同他争宠似的。碰上这么一位正职,你纵有满腹经纶,也只是沤在肚子里发酵。他没有权力提拔你,甚至也并不给你穿小鞋,但就是不在领导面前给你一个字的评价,哪怕坏的评价也没有。那么你就只有在他刘处长的正确领导下好好干了。干出的所有成绩,都是因为他领导有方。你还没有理由生气,别人并没有对你怎么样呀?你要是沉不住气,跑到上级领导那里去诉苦,就是自找麻烦了。领导反而会认为你这人品行有问题。
(尤其是这一节,让我不由想起《沧浪之水》中相似的一个描述。)
5.如今这世道,不怕你吹牛说自己同领导关系如何的好,甚至不怕暴露你如何在领导面前拍马,就怕让人知道你没后台。
6.官场上的很多事情,大家都知道很无聊,但都心照不宣,仍是认认真真的样子。似乎上下级之间就靠这种心照不宣维护着一种太平气象。
7.群众呼声再强烈,抵不上市长一个喷嚏!中国人能把自己的可怜用几句玩笑话就打发。
8.现在玩得活的,是那些手中有权支配国家钱财的人。他们用国家的钱,结私人的缘;靠私人的缘,挣手中的权;再又用手中的权,捞国家的钱。如此循环,权钱双丰。
9.官场上不是被抓了就倒霉了,而是倒霉了才被抓。
10.有两个人在一起争论干部作风问题。甲说,如今干部太腐败了。乙说,谁说干部腐败?他们天天拿酒泡着哩,怎么会腐败?
11.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能力当参考,关系最重要.
12.部门办事有部门的套路,给你办他们可以讲出一千条理由,不给你办他们可以讲出一万条理由。
(刘震云在《一地鸡毛》中把这个道理揭示得最为透彻)
13.官场中人的思维方式就是面对现实处理问题,别的以后再说,甚至永远不说。
14.在官场上要想有所作为,靠一个人肯定不行,得编织一张互利互惠的关系网。
15.有些事情嘴上说说可以,写写文章可以,却是认真不得的。
16.从科级干部中提处级干部,就先在相应处室全体干部中投票进行民意测验;从处级干部中提厅级部,民意测验就在各处负责人中间进行。看上去够民主的,其实中间文章不少,大家心里都清楚。科级干部提处级,民意测验纯粹是走过场,领导不想提你,你哪怕有百分百的支持率都枉然了。可从处级干部中提厅级,投票情况一般还是会认真对待。毕竟处级干部没有科级干部那么好对付。但不论提哪级干部,有关领导都会很讲方法地透些风出去,甚至做些说服工作,让大家心里有个数,服从组织意图.
17.围绕权力人物,都会形成一个生态圈,衍生各类物种。权力人物一旦失势,生态圈就不复存在了,那些赖以生存的物种就会退化、变种、迁徒、绝迹。其实也没有必要描述得这么复杂,老话一句就够了:树倒猢狲散。
在类似的评论中见到有人提到了周梅森,他的作品也瞄过一些,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记。
在《围城》中,孙小姐用红唇和十个红指甲代表了汪太太,我想,周梅森呢,应该就是紧锁的川字眉以及发青的下巴吧,呵呵。
《国画》、《沧浪之水》、《驻京办主任》,我喜欢这三本书的原因在于它们不仅仅是揭示官场内幕或者寻找情感经历的宣泄口,不论如何,这三本书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是站在一定高度俯视尘世的——不仅于官场。